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!
时间:2016/2/25 12:19:03 点击:1700次
孟子说: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**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,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——“仁”里,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——“礼”上,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——“义”上;得志的时候,和老百姓一道走;不得志的时候,自己走自己的路。富贵不能使我骄奢**逸,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,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!
每个人都能够从孟子这段话中得到启迪:做人不一定黑是黑,白是白,有时候也可以走无间道,但是心中的底线不能丢。人在生命的旅程中,不如意十有八九,但是无论是得志还是丧志,都不能怨天尤人,要积极的入世,就算别人不看好你,你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,为之奋斗。
儒家以天下为己任,从端起书本的第一天起,就是为了做大丈夫,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,就是为了帮助老板办大事,造福社会大众,而不是为了摆个小摊卖点小菜赚点小钱。孔子曾无限遗憾地说:"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!"意思是:谁要是用我啊,我能帮助他实现东周的圣治。孟子则自信满满地说:"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,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?"
孔子、孟子都有"平治天下"的志向,也有"平治天下的才能",却没有与之相应的业绩,因为儒家有一个很大的优点,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缺点:有志向无野心,只想当助手不想当老板。所以他们的志向需要通过某个英明的老板来实现。如果老板不英明,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造老板。这项工作经常吃力不讨好,所以,他们经常被弄得灰溜溜地卷铺盖回家。
如果志向无法实现,儒家如何选择?他们仍然像大丈夫一样,"不得志,独行其道",安详地生活着,用自己的学问和道德教化、感染身边的人,而不会像小丈夫一样,愤愤不平,怨声载道。"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",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,这也是儒家最富魅力的思想精华。历代儒家精英无不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理念,他们"富贵不能**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",体现了高尚的殉道精神和令人景仰的大丈夫气魄。
清代"扬州八怪"之一郑板桥就是一个"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"的儒家道德实践者。他年轻时考上进士,被任命为出山东范县县令。范县地处黄河北岸,有10万人口,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,还不如一个村子大。上任的第一天,郑板桥就做了一件奇怪的事: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。别人好奇地问他这是为什么,他说,这是出出前任县官的恶习和俗气。他在任上,果然跟前任官员不一样,两袖清风,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利。
5年之后,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。为了接近百姓,他每次出巡都不打"回避"和"肃静"牌子,不许鸣锣开道。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,微服访贫问苦。有一次夜里出去,他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。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。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,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,后来韩梦周中了进士。
在遇到灾荒时,郑板桥都具实呈报,力请救济百姓。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以供饥民糊口,并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。他刻了一方图章以明志:"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。"在灾情严重时,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。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,因为没有上面批准,擅自开仓要受到惩处。郑板桥说:"等公文批下来,百姓早就饿死了,这个责任由我承担!"郑板桥果敢救活了很多人。秋后,又遇上了灾年,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,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。百姓们都很感谢这个体恤百姓、爱民如子的清官。
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,结果被罢了官。临行前,百姓都来送行,郑板桥雇了3头毛驴,一头自己骑,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,一头驮行李。做县令长达12年,却清廉如此,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,依依不舍。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,画上题诗一首:"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萧萧两袖寒。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杆。"
从此,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,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。他一生只画兰、竹、石。他认为兰四时不谢,竹百节长青,这正好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儒家品格,不愧为大丈夫。